最近刷到知乎上一个热议问题:普通人一辈子存款的天花板是多少?。集思录曾将这一 “天花板” 定义为 “所在城市一套全款商品房的价格”。作为一位在存钱路上摸爬滚打多年的 “实战型” 选手,我想结合自己的经验,抛出几个或许有些 “反常识” 的“暴论”:

  • 30岁前储值100万对普通人极具挑战:在排除原生家庭支持的前提下,实现这一目标通常需满足 “高收入 + 强克制” :

    • 拥有一份显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收入(例如年薪30万以上);
    • 维持极低的生活成本(如每月1500元以内)。
  • 首个 100 万常是 “人生关键支出的储备金”,而非 “可自由支配的资产”:对于多数普通人,第一个100万很少以纯现金形式长期持有,更可能转化为购房首付、婚姻家庭启动资金等重大生活支出。 当然,这并非 “储蓄的消耗”,而是 “资产与人生需求的匹配”—— 多数普通人的首个 100 万,本质是 “从‘无储备’到‘有抗风险能力’的过渡”,为后续更稳定的储蓄打下基础。

  • 早期积累对财富增长至关重要:由于复利效应和职业黄金期的存在,如果40岁前未能完成初步资本积累(以剔除房产后仍拥有100万金融资产为起始标准),后续单纯依靠薪资收入实现该目标的难度将大幅增加。

  • 普通人若想实现初步财务自由、过上 “躺平” 生活,大约需要 300 万存款作为基础支撑:而这几乎无法靠单纯储蓄做到,必须借助杠杆才有几率完成。

注:实际金额高度依赖个人生活预期、所在地物价水平和投资回报率。更科学的估算需基于“年支出 ÷ 资产回报率”的公式进行反向推导。

如上述计算结果基于年支出30万和资产回报率10%得出。实际与所处城市等级密切相关,二线城市 “躺平” 需 300 万,一线城市可能需要 500 万以上(住宿、医疗成本更高),三线城市可能 200 万足够。 而对于可以自由选择生活城市的低欲望不婚人群而言,100 万足够躺平。

前提假设:明确讨论边界

本文的推算是基于以下前提展开的:

  1. 本文分析更贴近“无家庭支持、依赖薪资收入的单身个体”

    行文之初,笔者傲慢且有失偏颇地将讨论对象限定为单身男性,理由是女性在消费方面往往面临更多“变美”、“精致”等叙事带来的诱惑。但被ai警告“隐性偏见”,涉及“性别歧视” 。确实,现实中无论性别都有消费主义和极简主义的践行者,性别与储蓄能力无必然关联。 女性也可以良好存钱

    成年人或许想要宝马汽车
    孩子或许想要电视游戏
    但是现在相同的是
    他们都想立刻得到
    不再思考 不再推迟满足感
    甚至觉得不要挣钱购买
    他们都觉得现在就可以
    并且应该得到
    我认为正是这种态度的转变
    将成年人变成了儿童

    在单身问题上,笔者粗鄙地认为:

    而单身状态是存钱的重要前提 —— 个人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却难左右他人的消费选择;若非单身,几乎无法长期维持 “苦行僧” 式的存钱状态,反而容易因共同消费拉低储蓄率。存钱这条路,很多时候并不是“1+1≥2”,甚至可能“1+1<1”。

    对此,ai尖锐地指出:

    否定 “非单身的协同储蓄”:部分夫妻 / 伴侣可通过 “共同规划开支(如合租变整租平摊、共用生活用品)”“收入互补” 实现 1+1>2 的储蓄效果,而非作者认为的 “很难有 1+1>1”,这种表述低估了 “家庭 / 伴侣共同理财” 的可能性。

    那么,笔者对此观点保持谨慎的同时祝福每个在存钱道路上的人足够幸运遇到志同道合,理解和接纳自己的伴侣。

    教不会,真心累,好孤独 (十年老帖,重发一遍忆苦思甜) - 集思录

    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

  2. 年收入在10-15万之间

    考虑到城市和行业差异,我们设定一个大致范围作为参考:

    • 一线城市:15-30万
    • 二线城市:10-20万
    • 三线城市:8-12万

    说实话,这是一个基于身边统计学的略显乐观的参考基准,此处以笔者所在中等二线城市西安公务员收入作为锚点:

    西安市城三区,某法院公务员,工龄10年,月到手7000+,目标责任奖39000,精神文明奖7500。

  3. 物欲极低,仅保持理性必要消费

    存钱的核心是 “收入 - 支出 = 储蓄”,若无法控制物欲,再高的收入也难存下钱。此处假设主体仅进行理性消费,拒绝非必要开支。

财务速算:30 岁存 100 万有多难?

假设某人22岁本科毕业,到30岁共有8年工作时间。更现实一点来看,前2-3年很可能处于无储蓄状态(比如考公、换工作、摸索未来方向)。那么实际可用于攒钱的时间约为5-6年。

支出方面:
假设每月支出3000元,拆分后为:

  • 吃饭:30*30=900元,记为1000元;
  • 房租:1000元(合租)
  • 交通:20(地铁)*30=600,记为500元;(每月实际22个工作日)

合计每月支出:1000+1000+500=2500元,记为3000元。(包含忽略开支如:穿衣、水电网、零食等)

合计每年支出:3000*12=36000元,记为40000元。(其他无法预估的额外开支)

储蓄能力:
年收入在10~15万之间,减去4万开支,则年储蓄约为6~11万,取保守值6~10万。
那么5~6年总储蓄:30~60万。

结论很明确:即便是理想状态,5-6 年也只能存下 30-60 万,距离 100 万的目标仍有明显差距。

常见质疑:这些假设真的合理吗?

针对上述计算,可能会有以下质疑:

  1. “设定的收入对很多行业来说太高了!”
    确实,相比社会平均工资(2024 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24110元),月入过万仍属于较理想化的水平。但要在 30 岁前存够 100 万,必须接受一个现实:你得足够幸运 —— 进入年收入能稳定超 20 万、甚至 30 万的行业(如互联网、金融、高端制造)或岗位,否则单靠 “省” 很难填补差距。
  2. “每月 3000 元支出太少,根本不够花!”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易,就像大家觉得 “美食太多,减肥太难” 一样。但放眼二线城市,很多普通人调侃自己生活在 一个巨大的 3500” 的城市 —— 既然 3500 月薪人群能活,3000 元自然也能维持基本生活。关键在于选择:你选了 “快速存钱” 的道路,就必须接受 “降低非必要消费” 的代价(比如不买奢侈品、少去网红店、拒绝无效社交)。

就像理财畅销书《小狗钱钱》中告诉我们的那样:“当你定下大目标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必须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

  1. “这种生活太无聊了,生活不就是为了享受吗?”
    我尊重大多数人追求享受的生活方式,但也有人选择另一种节奏:

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我们尊重每一种人生 —— 只是每一次选择都有 “得与失”:选了享受当下,可能就要接受储蓄缓慢;选了快速存钱,可能就要暂时放弃部分娱乐。就像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里写的: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因此走出了这迥异的旅途。

娱乐向锐评:不同存款阶段的 “打工人画像”

最后用轻松的方式,聊聊不同存款额度背后的真实状态(纯属调侃,请勿对号入座):

夯:100万

全体起立,薪资收入里最高的峰,高储蓄率中最长的河。外人眼中“风口上的猪”,实则是无欲无求的“苦行僧”。重度存钱瘾患者,华丽的袍底下藏着“奶茶三分糖、衣服基础款”的极致寡淡。连焦虑都带着点 “凡尔赛”:“100万存着跑不赢通胀怎么办?”

一口大蒜一碗面,一分不花赵德汉

一口大蒜一碗面,一分不花赵德汉

顶级:50万

“你见过凌晨四点的xx吗?”——不是看日出,是改PPT时窗外的天光。无数次把“诗与远方”塞进收藏夹吃灰。50万不是终点,是“再熬一熬就能更稳”的精神拐杖。—— 是买房首付的重要储备,是对抗 “中年危机” 的底气。

人上人:30万

30 岁普通打工人的 “真实存款天花板”,是没刻意存钱就绝对达不到的临界值(高收入人群除外)。别人喊 “人上人”,自己却笑称 “夹心人”:朋友圈晒的 “周末露营”,是抠了三个月奶茶钱凑的;嘴上说 “日子稳了”,夜里算完房贷月供,还是会偷偷翻招聘软件看 “有没有兼职能赚点外快”。这 30 万,是 “比普通人过得体面点” 的勋章,也是 “不敢失业、不敢掉链子” 的枷锁。

NPC:10万

常把 “纯牛马” 挂在嘴边,是对自己 “打工人” 身份的无奈自嘲。“夜里千条路,早起卖豆腐”典型代表。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人生本就是一场体验,愿每个 “NPC” 都能在平凡里,活出 “小满胜万全” 的踏实。 最华丽的冒险是与你相守——电影《飞屋环游记》截图

最华丽的冒险是与你相守——电影《飞屋环游记》截图

拉完了:0

是 “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 的忠实拥趸,信用卡账单比工资条长,购物车比存款单满。总说 “我的钱没被花掉,只是换了种形式陪在身边”:穿过一次就压箱底的潮牌、过期没拆的护肤品、分期没还完的数码产品…… 嘴上喊着 “活在当下”,月底还信用卡最低还款额时,还是会默默删掉购物软件。可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真正 “陪在身边” 的,是甩不掉的账单。这不是精致生活,是精致陷阱。

注:在上面的分类中,笔者粗暴地将0存款人群称为“拉完了”,将存款10万人群称为“NPC”,这种说法显得过于傲慢且隐含某种带着审视的优越感。同时忽略了 0 存款的多元原因(如家庭重病、赡养压力、创业失败等),也否定了 “10 万存款” 对低收入人群的意义(可能是多年积累的抗风险资金),本质是用 “消费习惯” 给人群贴标签,缺乏对 “存款背后人生境遇差异” 的共情与理解。

终极共识:储蓄的本质,是 “给人生留‘容错空间’,让选择更有底气”

我们讨论 “存款天花板”,从来不是为了在制造 “xx 岁没 xx 万就是失败” 的焦虑上面火上浇油,而是想讨论:普通人如何在不确定的时代里,通过理性规划,让自己少一点 “不得不”,多一点 “我可以”——

  • 可以在不想忍受无效加班时,有底气说不;
  • 可以在家人需要支持时,不用四处求人借钱;
  • 可以在孩子想追求兴趣时,不用因费用问题让他妥协;
  • 甚至可以在中年想换一种生活方式时,有原始资本去试错。

这些 “可以”,比银行卡里的数字更重要。储蓄不是 “苦行僧式的自我压抑”,也不是 “和他人攀比的工具”,而是 “用当下的理性,为未来的人生铺就‘缓冲带’”—— 让我们既能接受 “普通”,也能有底气去追求 “不普通”;既能享受 “当下的小确幸”,也能扛住 “未知的大风浪”。

毕竟,人生的终极目标从不是 “攒够多少钱”,而是 “有多少底气去奔赴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